不仅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使得我国外需不振,而且由于新工业革命的趋势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我国长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被压缩。曾今有人试图等待经济形势复苏后,依靠快速经济增长来化解产能过剩的,这无疑是痴人说梦。中国的GDP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在中国工业化步入后期阶段的背景下,我们扪心自问:我国潜在的经济支撑力还有多足?相比于无限上涨的物价水平,该支撑力其实已经相形见拙。 从企业本身来说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等。在政府的帮助下,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强化需求升级导向,实施绿色建筑钢材工程,发展绿色安全节能建筑。并且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消化国内产能。在2014年国家将《环境保护法》作了新的修订,修订后的环保法更趋严格,对污染企业罚款“上不封顶”可见惩罚力度进一步加大。新环保法与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将联合作用于钢铁行业,对抑制钢铁产能扩张、压缩供给有很大帮助,长期而言将利好整个钢铁行业。如此严格的环保法对钢铁等污染行业都是一个很好的法律制裁,很多企业会为了避免罚款而主动加大环保投入。这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将逐步呈现,未来钢铁供给有望进一步缩减,以平衡目前严重过剩的钢铁产能。 中国经济过去是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但是现在要改变这样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必须追求质量和内涵同时提升。笔者认为要改变产能过剩:一是从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加紧,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首先要转变以前的地方政府的GDP导向的业绩观。其次,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加强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加强产业、土地、环保、节能、金融、质量、安全、进出口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去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强化市场的准入标准,尤其是像节能、节地、节水、环境这种安全方面的标准,现在强调的是环境节能降耗的指标,提高准入的门槛,这也符合国际发展的规律。 几乎每个小钢厂的采购者都有点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态,一方面由于库存的紧张希望能小幅上调废钢收购价格,然而另一面--房产,建筑钢材生意的不景气始终间接导致了废钢的价格看跌,若坚持上调价格,势必会亏损。如此矛盾的心态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我国现今国内废钢市场犹如一潭死水。从而找到那丝活水之源?这个问题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笔者之愚见:钢材市场的不景气,其根本原因是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供需失衡,供大于求;故解决钢企过去为了不亏损一味地追求粗钢产量而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成功化解了这个“老大难”,我国废钢产业才会重焕生机。
|